這一系列文章,目的是記錄轉職經歷而不是學習指南。
主要是我個人這段時間的心態變化與想法的紀錄。
不能作為一個轉職前端的路線參考。
但看完這系列的文章,讀者能得到什麼呢?
我希望是一個方向。
如果正在迷惘是否要轉換跑道,看完文章能有點心得,那就太好了。
高職然後科大設計系畢業,將近十年的美術設計類產線工作。
就是指沒有任何決定權的美術,照表操課的那種出圖產線工。
邏輯能力可以當作沒有,英文幾乎只認識大小寫字母。
2019 開始邊工作邊自學,歷經五年轉職前端工程師。
想轉職的原因:改善經濟。
背景與轉職動機,因為是寫文章想說還是得入境隨俗一下。
不過每個人際遇不同,我覺得重點是在開啟改變的念頭是否足夠強烈。
「前端」的職務範圍其實並非一致,職稱也可能會稍有不同。
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就是看職缺,推薦直接看自己想要的職缺。
這裡指的差別不是說前端技術用的不同,而是類型就不一樣;
主要可以分為三種:
細部還可以再切分出負責操作行為這塊的職位,但這邊先不討論。
我看過 1+2、1+2+3、2+3 這幾種排列組合;我自己是從設計師跳到做 2+3 的工程師。
當然這部分會有多方說法,也看過堅持前端工程師應該只做 3 的部分。
因為落差很大,所以主要也看自己想著重在哪些部分。
我是因為非常想脫離純視覺的工作,所以一開始目標就是放在 2+3 的前端工程師。
可以參考目標職缺要求的職務責任、工具技術來安排,專攻重點。
或者是按照感興趣程度,決定學習以及求職的優先順序。
但同樣的,也會有掛羊頭賣狗肉的工作,職場常見的神秘事件。
面試時說 A 但報到後做 B,這是另外一個風險。
我自己是碰到:面試時說做 1+2+3,實際工作是 1+2,並且佔比是 99:1。
職稱還是「前端工程師」,只能說真的是哭笑不得。
做設計時期也碰過做一做,要求我做客服的(真的要接電話)。🫠
不外乎就是:
想要改變現狀,可以先從認知範圍內的其他工作中做選擇。
譬如在自己現職公司轉換部門、或者在身邊親友中互相引渡下一個機會。
不過這類的工作多半差異都不大,可以說都還在同個圈子裡轉來轉去。
即使是要引薦,通常也不會在一張白紙的情況下就推薦人選。
尤其對於大多要求即戰力的社會來說更是如此。
但我認為有些要求即戰力不是指說要有工作經驗,而是職缺要求的專業必須要有涉獵。
尤其越新的技術市場佔有率更低,之前碰過要人力只能等學生畢業的情況XD
所以想要突破瓶頸,我認為需要擴大知識範圍,增加自己的籌碼。
我是個學習能力一般的普通人,經濟能力也不寬裕。
在我腦袋還不開竅、還是僵化時期(?)的時候,(當時也還沒有打算轉職工程師)
網路上看到進修課程,直接就砸了五位數去上課。
不是什麼奇怪的門路,也是很正經的上課;
但我的成效不彰,並且這幾乎抽乾了本來就為數不多的存款。
過去選擇少、現在多,價格範圍變廣;但如何選擇的問題依舊是不變的;務必謹慎思考。
其實,我認為坊間的速成班是很看個人的學習水平,偏偏這就是當時的我的極大弱點。
簡單來說就是已經僵化到不行的腦袋,但程式開發是一件很「活」的事情。
所以我自己思考過後的籌碼就只剩下四個:尤其是花加倍的時間以及加倍的心力去補足。
其中我全自學的最大困境,就是沒有經過規劃的學習,有很高的機率踩更多坑。
這也是我支出成本最大的地方,留到之後的文章再講。🥹
所以,如果已經有做出不同選擇的念頭時,第一件事要做什麼?
我認為是「釐清自己」。
不是從旁人的眼中,而是從自己的角度去看:我,想要什麼?
不站在社會、或者親朋好友的立場;甚至跳脫環境,去直視自己的本心。
我曾經走的美術設計之路,是來自於親友以及環境影響。
但我其實很早就發現,自己沒有這方面的熱忱。
人並不會因為單純的年歲增長,就變得更加了解自己。
在此之前,我根本從未想過有這麼一天,也肯定不會相信。
我本以為自己一輩子都會拿著畫筆的。
原本依賴著將近三十年的舒適圈,現在回頭去看已經陌生的不可思議。
在翻各種轉換跑道的討論時,常常看到一個觀點————
會寫出來分享的都是倖存者偏差,實際上失敗的人根本無法估計、多半也不會說出來。
所以導致一堆人前仆後繼進入某個產業,但實際上只是跳入火坑罷了。
很常出現在諮詢跳轉跑道的文章中。
去翻前人經驗不是什麼奇怪的事,不如說這是進入未知產業的本能。
類似翻歷屆考古題那種概念;因為希望能夠從前人的成功經驗中尋找東西來複製。
報他報過的課程、學他學的技術、看他看過的書;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。
但我還記得當時作為完全一張白紙、看各種過來人的文章時,第一個想法是:
這樣的故事,完全不適合作為我的借鏡;我無法做同等或相近的付出。
當時看的轉職成功案例,不是密集去報課程、就是本身有學習底子的。
或者是看技術文章時,是用筆者本來就會的某技術來講解前端,越看越不懂XD
但考古題終究是考古題,時代會變、每個人的吸收能力也有差別。
像我這類(高職+文組設計系+工作十年思考僵化+沒錢)的人;
在我當時爬文的記憶中,可以說是沒有見過。
如果我去借鏡網路上的經驗在自己身上模仿,光是第一關錢我就跨不過去。
這是個人條件上本來就有的差距,每個人的籌碼本就不同;而正視這件事也非常重要。
這個路無法走,那就走出另外一條自己的路來。
時間是有限的,人的情緒容量也是。
無論是長久學習的心力,或者面對周遭時的抵抗力。
踏出去本來就不容易,有時候走到越後面、往往只剩下自己一個人。
如何面對壓力之下的孤獨?
被原有的生活絆住、甚或者被冷嘲熱諷,該如何堅持自己?
我相信這類的故事真的是再常見不過了,但輪到自己時該如何面對,是需要事先思考的問題。
想待在舒適圈並不會有什麼對錯;並非一定要努力、上進、變有錢、被崇拜,才是所謂的成功。
但如果嚮往著認知之外的世界,就難以再做與過去同樣的選擇,很有可能繞回原點。
對目標的慾望越強烈、對圈外的認知更多更廣,
就越會感受到————改變必然得付出代價,甚至會需要放棄掉什麼。
所以對我來說,「有毒」並非只有指惡意的表現。
親朋好友的關心可能是毒也可能是藥,過來人的經驗同樣也是。
我認為拿與自己條件相差懸殊的例子來批判自己,是最大的毒。
或者說現實群體或網路社群上的比較心態,就是最要不了的東西。
不過我感覺這是一種網路現象了⋯⋯
寫得很雜,因為人心本身就太複雜了;要考慮的事情太多、影響的因素太多。
換工作本身就需要評估,轉換跑道更是要經歷過幾番交戰。
甚至可能像我一樣變成長期抗戰XD
希望我這系列文章不要變成老一輩在說教🥹
因為我也不過就是一個,不甘賠上自己人生的普通人而已。